黃文義解決綠能不足 有創見

(台北內科週報第564期/2023年1月30日-2023年2月5日)

【本報獨家專訪】在1月立法院3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無任所大使、也是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博士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表示,過去政府講節能減碳只是宣示,如今落實在法律上,影響非常大,而政府現階段當務之急是解決綠電不足的問題。

對於「解決綠能不足問題」,當然政府責無旁貸,同樣的,企業界也不能坐等政府來解決,何況這問題已迫在眉間了,在地熱探勘與開發,投入數10年心力的黃文義博士,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義不容辭的提出他的建言,他說:「碳稅已是企業很大的負擔,綠色再生能源則是減碳的工具,台灣本身的綠能不足以應付企業的需求,我認為台灣地熱也不足以應付台灣綠能的需求,但COP26巴黎協議Article 6允許國際碳交易,也允許以技術、資金等在他國投資綠能扣抵本國綠能的需求。台灣在國外投資開發的地熱再生能源所產生的碳權,將可以賣給台灣企業,尤其是電子5哥,可以解決買不到綠能的窘境。另外,台灣有礦化碳封存的條件,成立台灣民營E&P公司建立礦化碳封存的能力,也可提供企業一些碳交易」。

▲黃文義博士從年輕就對地下構造或資源探勘,有執著的探索慾望(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黃文義博士認為,「E&P是半封閉的產業,資源開發與碳封存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往國外擴大E&P市場規模,是台灣可以走的路,尤其對邦交國的援助,期待能使用民間地熱探勘作為援外的工具,中油、台電等公營公司作為風險分攤與開發的投資,工研院及學術界全力支援,就能創造台灣E&P產業!」

這位不只學有專長,更值得重視的是豐富的探勘與開發經驗,尤其對地熱方面,黃文義博士談起他的背景說:「我從事地熱探勘與開發是因為學的是地球物理;當初考上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系,取得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碩士後,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地球物理組也是申請科羅拉多礦業學校(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地球物理系就讀。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又熱衷組裝當時流行的DEC PDP 11和LSI 11小型電腦,以及組裝可控源電磁波探勘設備與資料處理軟體,得以做探勘服務。其實,當時純粹是把它當作賺錢養家的工具,直到2015年開發了效果、讓我也驚訝的大地電磁陣列探勘以後,更樂於到處花錢探勘。對於地下構造或資源探勘,有執著的探索慾望,但希望還是能有所回報!當前的『金山南』計畫,則是我們在台灣多年探勘後所探明的典型火山型地熱儲集層,希望能募集到資金開發成國際級的地熱發電廠。」

▲1986年,黃文義博士(左)攝於哥斯大黎加Miravalles火山前(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以專業領域深厚的學經歷,黃文義博士曾說過「地熱探勘與開發」有3大成功因素,他表示,「第1個成功要素是探勘要探明地熱儲集層,瞭解您使用方法及軟硬體的原理和限制,按手冊依樣畫葫蘆的探勘可能很容易誤導,另外探勘就像看醫生,每個醫生的診斷不見得一樣,有時需要第2個意見。我們針對台灣複雜地形、地質及高人為噪音所開發的探勘系統,在台灣進行約4年的探勘,結果可以解釋為何台灣的地熱鑽井為何不成功,因為都沒有鑽在地熱儲集層上,此結論發表在世界地熱論壇(World Geothermal Congress 2020+1),也做成視頻:https://youtu.be/sTiWpOiuK-ohttps://youtu.be/SpD5LuHrD0I(中文版)。」

此外,黃文義說:「第2個成功要素是鑽井的工藝,鑽井也是地熱開發的重要的一環。它跟一般石油及地下水、溫泉鑽井不一樣,為保證熱氣或熱水可以大量湧出,在生產層的井孔需保持負壓,也就是欠平衡鑽井,才不會破壞噴道。如果使用後段的洗井,產能一般也會有所折扣。而第3個成功要素就是對地下儲集層的監控,讓生產與回注達到平衡,以期永續經營。」

▲1986年,黃文義博士參與哥斯大黎加Miravalles火山地熱探勘(照片係三捷科技公司提供)。

對「黃文義解決綠能不足 有創見」的想法

  1. 陳養愚

    地熱探勘開發如同石油天然氣,是一種有異於所有其他各式行業的非常獨特的產業。高風險和高前置投資成本是阻礙地熱產業發展的二大阻礙,必須仰賴政府協助克服;期望政府重視這個関鍵問題,儘快從法規和政策二方面合併謀求解決方案。

發表留言